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 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B. 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C. 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的潮流,形成这一潮流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B. 民国建立后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 D. 五四运动提高了人民的政治觉悟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萌发
著名史学家戴逸谈及维新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的意义在于
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唯武备则力求讲求,武备也无足取法,唯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这一观点属于
A. 洋务派 B. 维新派 C. 顽固派 D. 立宪派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
A. 经世致用
B. “中体西用”
C. 维新思想
D. “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