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塔戈拉曾说:“至于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因为阻碍我认识这一点的事情很多,例如问题晦涩,人寿短促。”这一论述意在( )
A. 宣扬因信称义 B. 否定神的存在
C. 提倡理性思考 D. 否定主观认识
《论真理》中记载了普罗泰戈拉留传下来的哲学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据此判断:普罗泰戈拉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是( )
A.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当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正直睿智……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天赋人权 B. 美德即知识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城邦利益至上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批判精神 B.自由观念 C.政治主张 D.公民意识
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A. 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 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 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 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希波战争时代(公元前五世纪)的希罗多德在记述几场重大战斗时始终未提神的干预和帮助,同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恰成鲜明对比。这一历史变化体现了( )
A. 人文精神的兴起 B. 工商贸易的繁荣
C. 民主政治的形成 D. 历史叙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