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文件中写到:“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并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彻底实行三民主义。”据此判断这一文件
A. 促进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
B.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表明国共谋求第三次合作
D. 形式上奠定和平建国的基础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A. 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 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
C. 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战略中心曾发生过多次的转移,其中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有学者指出:南昌起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武装斗争的开始,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上的不足,由于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在国民党军的反扑之下,胜利果实并没有保存多久。这里的“不足”应指
A. 缺乏建立根据地进行长期斗争的思想
B. “右倾”思想一直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
C. 没有创建革命军队和掌握革命领导权
D. “左”倾思想严重影响领导者决策
“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的武昌起义,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乱了枪法’。”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
C. 辛亥革命并没有取得成功
D. 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
立宪派在不同历史阶段名称各不相同:戊戌变法时为维新派,戊戌政变后为保皇派,日俄战争后为立宪派。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
A. 代表封建阶级利益
B. 坚持改良主义路线
C. 代表社会前进方向
D. 维护专制主义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