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但其理论目标都在论证“治道”。这说明诸子学派
A. 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 B. 共有相似的政治诉求
C. 主张对社会革故鼎新 D. 高度重视社会伦理道德
近代西方的传教士多援引墨家“兼爱”观点阐释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并宣扬两者之间的一致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新式知识分子也注重从“兼爱”思想出发破除家族中心的观念。以上现象说明
A. 宗族观念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B. 基督教与墨家思想基本一致
C. 墨家思想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
D. 传统文化资源可为近代化服务
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的这一观点
A. 继承了孔子的仁爱理念 B.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宗教观
C. 蕴含了朴素的人文精神 D. 体现了制天命的唯物思想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