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
A. 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 B. 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
C. 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 D. 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
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B.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
孟子曾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黄宗羲认为,设立学校,不是为了养士,更不是为了科举,要使学校成为舆论、议政的场所。由此看出两者都
A. 颠彼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 指出了皇帝制度存在的弊病
C. 具有朴素的民主色彩
D. 认为民权绝对高于君权
清初的学者颜元指出:“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由此可见颜元
A. 抨击理学的空疏无用
B. 赞扬儒家的忠君思想
C. 反对理学的统治地位
D. 赋予了儒学新的内涵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 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 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 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 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
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
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