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出现重大突破,中日、中美分别于1972年、1979年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表明
A. 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B. 中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 日本已经完全摆脱美国控制
1961年3月,安徽省委决定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施行的生产队在全省占比85.4%。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调查报告说:“责任田是目前经济困难地区增产粮食的最好办法。”这说明
A. 安徽最早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决策层尝试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C. 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并未改变
D. 责任田措施基本克服了平均主义
观察新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曲线,其中出现阶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 为完成“一五”计划 B. 正实施全面经济调整
C. 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为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C. 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D. 利于新中国各地区均衡发展
据《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统计,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322万余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A. 淞沪会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 B. 国共双方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
C. 国民政府在军事上组织积极抗战 D. 太平洋战场是反对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实业部电令各省从速设立实业司,以为各省实业管理机关。并指出,实业为将来民国生存命脉,“已成者当竭力保护,未成者当事先筹划”。这反映出
A. “实业救国”思潮深入人心 B. 实业有利近代经济转型
C. 民族工业将成为主流经济 D. 当时政府积极发展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