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 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查学生抓住材料有效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等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新见”, 依据材料文字“而分治之以群工”、“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归纳得出。 第(2)问,第一小问,方法,“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绝对尺度”,可见作者认为历史事件应该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评价,否则有失偏颇。第二小问,注意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论。 第(3)问,注意围绕“传统”和“交流”,审题时抓住两者“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政治、思想产生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怎样的看法,并概括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文明史学者认为,从隋唐到宋元,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是文化的下移,即从世族垄断文化的状态转向庶族士人的活跃,再转向市民文化人的出现和活跃。这一趋势出现的背景是

科举制度的实行城市商业的繁荣印刷技术的应用中外交流的扩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查看答案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 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 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 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 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查看答案

《九章算术》的编纂者认为:“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是

A. 注重实验

B. 理论探究

C. 适可而止

D. 注重实用

 

查看答案

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指出:“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这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形成这种“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 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传统手工业高度发达

D. 统治者重视科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