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关于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毛泽东指出:“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以下说法最能够揭示两大历史事件关联的是( )
A. 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 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C. 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材料旨在说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 并未表明洋务运动的破产
B. 充分体现清政府腐朽落后
C. 促使现代化进程首次转移
D. 促进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
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各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都发生很大变化,我们乐于接受外来事物和新观念。可鸦片战争时期的国人对外并非如此,试从心理接受角度判断人们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以下条款最痛心的是( )
A. 开放五口通商 B. 割香港岛给英国
C. 赔款2100万银元 D. 中英协定关税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 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