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

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 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B. 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C. 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

D. 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

 

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记载:帝乙的两个儿子长子启和少子辛为同母所生,但生启时其母是妃,启并非嫡子;商生辛时已是后,辛是嫡子。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最终立少子辛为帝,是为商纣王。故A项不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

A. 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 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

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 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2:三省制由于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不免各执己见,争执不下,浪费时间。于是,唐太宗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便于宰相合议军国大事。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开始只有三省长官,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官员,以“参知政事”等名义参决朝政,这些人也是宰相。政事堂的创立,增强了三省制的功能。

材料3: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 “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这种运行机制虽然可以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却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权的工作效率。

 请回答

(1)宰相名称始于何时它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唐朝和宋朝为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各采取了哪些措施 

(3)唐朝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 汉朝的中外朝制    B. 陏唐的三省六部制

C. 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D. 元朝的行省制度

 

查看答案

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这一建议在汉武帝时得到实施

A.分封制

B.推恩令

C.节度使制

D.郡国并行制

 

查看答案

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2年最后一个王朝被推翻时才告终。“这种帝国结构”包括

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