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中央集权
C. “兼爱”“非攻”
D. 以德治民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B.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明末李蛰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蛰
A. 主张学以致用
B. 维护孔子权威
C. 反对迷信崇拜
D. 倡导自由平等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A. 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 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 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 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
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 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 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 轻徭薄赋,以民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