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材料四: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认为“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为此他提出了哪一著名观点?
(3)材料三观点的持有者属于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主张建立哪一政治体制?
(4)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以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运动指的是什么?1919年前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还有什么贡献?这场运动在当时所起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经济的异变与政治的异动都会引发社会思想的变化。明末清初的新儒学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都属于这种思想变化。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都体现了新的社会阶层的诉求和对传统思想的批判
B. 都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C. 都崇尚贤人治国的开明君主统治模式
D. 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诉求
儒家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学派之一,这一学派主张
A. “无为而治”
B. 中央集权
C. “兼爱”“非攻”
D. 以德治民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林纾在《论古文之不宜废》一文中指出:“知腊丁(拉丁文,欧洲的古语)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反对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主要是基于
A. 传统文化的传承性
B. 语言发展的规律性
C. 中华文明的完整性
D. 中西文化的关联性
明末李蛰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蛰
A. 主张学以致用
B. 维护孔子权威
C. 反对迷信崇拜
D. 倡导自由平等
明朝后期士人谢肇淛在评价历史上的帝王时,写道:“大约圣贤之君,百不得一;中上之资,十不得一。庸者什九,纵者十五,世安得不乱乎?”这段话
A. 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B. 曲折地批判了现实政治
C. 完全违背历史事实
D. 放弃了成贤成圣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