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这段话反映的实质是
A.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官僚制度的日趋完善
C.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大致经过“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隋唐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与秦汉时期相比,其最大特点是
A. 选拔官员受到世家大族的影响
B.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C.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选拔官员
D. 以品德素养为标准选拔官员
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指
A. 军功爵制度
B. 察举制
C. 征辟制
D. 科举制
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最早可能出现在
A. 西周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设置的时间和目的是
A. 宋朝监察、控制地方官
B. 明朝巡查地方、检查政令贯彻情况
C. 汉朝巡行郡国、监督诸侯国
D. 唐朝代天子出巡、检查地方法纪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自秦以来辅佐天子处理国政的相位,至是废去,遂成绝对君主独裁的局面”。对“至是废去”原因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仿效前代末期皇权稳固的做法
B. 六部名存实亡使皇帝萌生废相念头
C. 殿阁大学士篡夺相位对皇帝的鼓动
D. 皇帝认为宰相擅专威福,危及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