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 阅...

中国历史上,无论中国传统思想还是西方传入的思想,都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扬权))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一一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十九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韩非的主要思想主张和黄宗羲的主要政治设计。简要指出黄宗羲提出这一设计的经济根源。

(2)从材料二看,当时资产阶级要确立的是怎样的政体?材料二中“中华氏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及关于统治权力分工的规定分别体现了什么思想?用一句话指出“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一规定的进步意义。

 

(1)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设计:提出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应以学校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政体:民主共和制(或责任内阁制)。 思想: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分权制衡(只写“三权分立”不得分)。 意义: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可知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根据“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可知黄宗羲主张皇权需要宰相制度补救,根据“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可知黄宗羲主张发挥学校参政议政的作用,限制君权、弥补君主专制的弊端。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可知规定了民主共和制,“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可知体现了责任内阁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总统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 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体现了分权制衡。第三小问根据《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是希望通过“以德服人”的“王道”来实现其“内圣外王”理想的,但其思想并不为战国时君所重,倒是与儒家相异趣的法家大行其道,并且正是推行“以力兼人”之“霸道”而被儒者视若虎狼的秦国统一了天下。

一一《儒家经学思潮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1)材料一中,儒家“王道”思想和法家“霸道”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儒学思想在当时不被重视,而法家思想却大行其道?

材料二: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

——《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

 

查看答案

成书于明朝中叶的《西游记》糅合了佛、道、儒等思想文化,成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大英雄孙悟空以及有很多毛病、缺点但又憨厚的猪八戒等经典艺术形象。书中或神或人或怪的故事反映了

A. 明朝时佛、道、儒开始融合

B. 崇儒抑佛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C. 市民阶层的价值观

D. 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

 

查看答案

在中国古代文人学士眼里,小说向来是“街谈巷语”“君子弗为”,被认为“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黜不载”.近代梁启超却认为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这说明

A. 文人学士更加注重诗词歌赋

B. 小说仅流行于市井大众阶层

C. 维新思潮推动文学形式创新

D. 小说通俗易懂利于思想启蒙

 

查看答案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京剧艺术是中国戏剧中的国粹。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三幅图片,依据下图情景,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 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 京剧由元杂剧直接发展而来

C. 古代市民物质生活的演变

D. 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查看答案

有一种书法,在造型上出现两个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明显的“波磔”。这种书法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