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经这样概括俄国某一时期的特点:“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这个时期最有可能是
A. 二月革命进行时 B. 《四月提纲》发表前后
C.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攻占冬宫之后
《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A.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B. 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C. 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D. 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中共某部队曾于1946年向中央发出此电文:“我们提议中央能允许我们在本月底即开始实施主力突围的计划,即经鄂中分两个纵队分别向陕南及武当山突围,然后转至陕甘宁边区”。该电文发出的背景应该是
A.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C. 国民党军队进攻陕北解放区
D. 解放军决定进行战略反攻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
A. 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 B. 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
C. 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 D. 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 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D.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国民革命 D. 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