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和2%,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 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据此得出结论:封建统治者实际上实施的是“重商抑农”而不是“重农抑商”政策。下列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材料不充分,仅用该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B. 结论与课本知识不相符,材料缺乏考古学支持
C. 该学者所用材料确凿完备,结论正确并有创新
D. 该学者的著作属于第二手材料,无史料学价值
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
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
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 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 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 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 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
A.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 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
C. 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台
D. 反映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
A. 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B. 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C. 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D. 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
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提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努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
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共党内
A. 对革命道路的选择存在着分歧
B. 达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共识
C. 普遍赞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 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