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

后人皆谓分封制容易导致地方割据,但有学者说:“西周是在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的,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其原因包括

①王权至上,地方诸侯完全听命于中央

②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

③礼乐制度强化等级观念、和谐等级关系,形成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

④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C 【解析】由于实行了分封制,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国家。分封之初,周王室掌握和控制着经济富庶、战略地位重要之处,分封的诸侯最初只是一些不相连的垦殖区,国与国之间有大片的空地,诸侯所在的都城都很小,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发展需要时间。再加上西周有一套完善的政治制度与之配套,如宗法制以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秩序。礼乐制度规范了人们的行为,和谐了等级关系,形成了文化认同的社会心理。②③④均正确切题,入选。当时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①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材料不符。故答案为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由此及所学知识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B. 其体现了分封制的内容

C. 其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D. 其靠母系血缘关系维系

 

查看答案

《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

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D.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

 

查看答案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

A. 主张政治改良

B. 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 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 主张复古倒退

 

查看答案

附加题:

材料一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商业发展迅速,书籍日益普及,人口不断增长,进入举业的读书人增加很多,但科举名额却未见相应增加。应试者日增,而举业出路有限,为谋生计,大批读书人只能弃儒而商,进入正在迅速发展的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

——周生春、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

材料二江南重商思潮带来了士商关系的嬗变,儒而贾,贾而儒,儒贾相通,士商合流的社会趋势,江南儒商们在此过程中脱颖而出,但他们不像一般商人那样奋勇趋利,仅以营利为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常常在经商之余博览群籍,诗文作赋,交往文人雅士;建造园林,创建戏班,丰富自己的休闲娱乐生活;富而思教,兴办书院,关注子孙后代的教育。

——孙其芬《明清时期江南儒商及其诗性文化艺术活动》

材料三(儒商)招养食客,资助文人,校雠书藉,从而在淮、扬、苏、杭一带形成“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气氛……然固不能谓其于兹学之发达无助力,与南欧巨室豪贾之于文艺复兴若合符契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代儒商兴起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商群体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江南儒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对儒商作用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儒商活跃对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

 

查看答案

材料一武帝曰:“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黄仲舒答曰:“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摘编自《汉书·黄仲舒传》

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

——朱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董仲舒与朱熹君权观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的思想源由。

材料二“心学”是一种高扬“心”亦即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作为理学家,王阳明与朱熹同样以建立伦理学主体性的本体论为目标,同样鼓吹“明天理去人欲”。然而,朱子与王阳明的思维走向却大不一样:程朱以“理”为本体,充分肯定“理”的客观性和人理性认识客观的“理”的可能性。但是,“理”哲学更多地突出了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规范,而没有给人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它来说,人是受外部的天理或自身的人欲支配的客体,而不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主体。而“心”哲学则以心为主体,从而导出了人的主体性这一主调。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的异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