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加强政府职能
B. 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D. 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据《资治通鉴·唐纪八》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签署了征收十八岁以下体壮者当兵的敕书,但魏征就是不肯属敕。魏征只是门下省正五品的给事中,居然有权阻止最高指示的下达。这主要是因为
A. 皇帝昏庸大臣操纵朝政
B. 门下省参与决策程序制度化
C. 门下省可监察政府政令实施
D. 分割相权避免君主独裁
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两汉以外戚辅政,国家则受其祸。”两汉时期频频出现外戚干政,在本质上反映了
A. 外戚与皇家的特殊关系
B. 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C. 中央集权制度不够完善
D. 专制政治的权力异化
《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
①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②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④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秦始皇设职授官,说明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终止,它从政治结构上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存在。材料所述变化表明
A. 官僚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B. 世卿世禄确保了王位世袭
C. 分封制不利于权力的世袭
D. 贵族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赢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赢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B.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C. 确立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