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这反映
A.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封建、反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当选征文反映的主要观点
女性理想的爱人 | 忠实的爱情 | 健全的体魄 | 革命的精神 | 不慕虚荣和时尚 | 丰富的学识 | 人格高尚 | 节俭的习惯 |
百分比 | 66% | 50% | 33% | 50% | 100% | 66% | 50% |
男性理想的爱人 | 爱情忠诚 | 健美的体格 | 性情温和 | 无攀登虚荣习气 | 相当的学识 | 文学艺术修养 | 自立的技能 |
百分比 | 62.5% | 75% | 75% | 62.5% | 75% | 50% | 62.5% |
A. 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 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 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 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曾言:铜线,铁路此两事大有利于彼,有大害与我,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争拆毁,19世纪80年代,他又言:至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而当不下数十万人,贫民之自食其力者更不可胜计。这些言论表明李鸿章
A. 主张与西方强国展开商战
B. 放弃了中体西用思想
C. 着眼于维护中国自身利益
D. 思想发生了本质变化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说明
A. 中秋节源于西周礼制
B. 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
C. 中秋节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D. 自宋以后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
唐未至宋初,中国政坛有“不相南人”的说法。宋真宗以南方人王钦若为宰相,首开先河。此后担任宰相的南方人逐渐增多,到王安石变法时,提倡变法的熙宁新党,大多是南方人。下列各项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B. 支持变法的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C. 南方学风更加激进和开明
D. 理学由北向南逐渐传播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本富最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材料反映出
A. 司马迁肯定求利的正当性
B. 司马迁肯定“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C. 《史记》开创经济史叙事
D. 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环境逐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