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认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这说明了董仲舒将儒学
A. 神学化
B. 世俗化
C. 政治化
D. 思辨化
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臣诚愚鄙”、“臣昧死”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A.“君权神授”观念深入人心
B.“君为臣纲”思想影响较大
C.“皇帝独尊”思想逐渐形成
D.“皇权至上”观念受到冲击
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其主要目的是
A. 倡导儒学,推行教化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利用天人感应服务皇权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据《尚书》记载,周之文武将兴,兵渡盟津,白鱼跃入王舟;有火覆盖在王屋上,又忽然流动,变成了红羽乌鸦。如果按照董仲舒的思想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他可能认为
A. 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B. 汉武帝需要顺应上天意志
C. 这是一种吉兆,是对周王美德的报答
D. 这是一种凶兆,是对周王暴政的惩罚
西汉董仲舒说:“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董仲舒这一主张的历史作用是
A.实现了对君主执政行为一定的约束
B.确定了儒学独尊的历史地位
C.强化了儒家伦理对社会的控制
D.建立起“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A. 民贵君轻观念
B. “大一统”观念
C. “君权神授”观念
D. “天人感应”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