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

陕西西安出土了22枚银饼,其中两件錾文“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洊安县”位于今广州。《旧唐书》记载: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此即为“庸”。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据此推断

A. 白银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

B. 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

C. 广州地区成为国家财政主要来源

D. 沉重的赋税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B 【解析】材料“官府将所收之布帛,折变成金银等运往京师”难以判定白银是否已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并且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白银成为国家通行的主要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考古文物和史书记载,可以证明缴纳布帛替代劳役曾经普遍实行,故B项正确;材料“洊安县开元十九年庸调银拾两”反映广州庸调制,但不能说明国家财政主要来源于广州,故C项错误;材料“成年男子每年需为国家服徭役20天,若不服役则可按每日三尺布帛折收”与社会矛盾的演变无关,故D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新唐书·百官志二》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 .制衡行政运作程序

B. 保障君主独断之权

C.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D. 剥夺丞相行政权力

 

查看答案

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A. 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 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 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查看答案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康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则,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查看答案

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A. 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 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C.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查看答案

《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侯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以田,以赡不足,塞兼并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汉书·食货志》引董仲舒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又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3)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善治的主要途径。这一途径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