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却努力继承孙中山先生重建国家的遗志。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用银元代替银两,与推行纸币(法币)为合法货币。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从1928年到1929年,同美、德、英、法、日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列强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陇海铁路在1934年延伸至西安,1936年粤汉铁路竣工,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工业化方面,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制造、钟表、水泥和化工制造等领域也出现颇大的进展。但是,国民政府忽视了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困苦。国民政府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维持。年复一年的预算不平衡导致了滥发纸币,这在后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1949年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
﹣﹣摘编自徐约《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近代化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A. 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浦东开发开放后,中央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2年和1995年3次比较集中地赋予一系列特殊政策,给予上海更大的资金支持和自主审批权。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
B. 浦东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地区
C. 中国完全融入了全球化大潮
D. 改革开放中的先行先试特点
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
A. 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 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 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 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从1979年夏收开始,粮食统购价格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购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价百分之五十;生猪平均提高百分之二十六。收购价格提高而市场销售价格不变,财政补贴达一百六十八亿元。到1984年,工农业产品综合比价缩小百分之三十。政府的举措
A. 平衡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B. 导致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增加
C. 极大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D. 打破了价格领域的计划体制
有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的经济调整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这里的“借鉴”主要指主要是指
A. 调整所有制结构
B. 实行改革开放
C. 扩大经营自主权
D. 发展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