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据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整理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人就把中国视作廉价劳动力的无尽源泉。1845年左右以后,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送往美洲,主要是秘鲁的银矿与古巴的甘蔗园。19世纪中叶,苦难的民众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冀,先是出发前被关进棚屋,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然而这种刺激起来的或是自发的移民浪潮却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种族仇恨高涨起来。山东与黄河下游的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东北人口由1910年的1500万增至1940年的4400万,同时,广州人、客家人、福建人大批迁往东南亚的法属、英属、荷属殖民地,两者构成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口迁移现象。

——据(法)谢和耐著《中国社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

(2)对比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人口迁徙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1)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活动范围广;政府组织和被动迁徙并存(裹挟人数比例高);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影响:开创了民族文化交融的良好时代氛围,营造了隋唐时期开明的民族观和兼收并蓄的文化观;人口的大量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和发展,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定基础;民族文化交融催生了制度创新,如均田制等,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制度基础。 (2)变化:向东北或向海外迁徙;西方列强组织与民间自发迁徙并存;主要是下层平民和留学生;受到虐待或歧视。 认识:列强掠夺中国劳动力,带有殖民性质;有利于加强中国内地与边疆及世界的联系,促进迁入地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建设和发展。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概括迁徙方向;根据材料“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可概括迁徙规模大、人口多、范围广;根据材料“百官流亡者十八九”“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概括为既有政府组织迁徙,也有被动迁徙;根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概括为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第二小问,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繁荣的影响,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融合、文化兼容并包、江南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等方面思考分析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从海外劳工与闯关东的迁徙可得出迁徙方向的变化;“厦门、汕头建立起输出苦力的网络”反映了殖民者组织的迁徙,“中国农民也纷纷迁至东北定居下来”反映了民众自发的迁徙;根据材料和联系所学知识还可知近代中国的迁徙人口则主要是劳工农民这样的中下层人民; “之后被堆叠在船舱,许多入死于途中”“引起美国工会的敌视”可知迁徙人口还受到了非人的待遇。第二小问,本题为半开放性试题,可从其人口迁徙的性质、原因、影响、作用等方面去辩证分析其影响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人口迁徙”为切入点,考查了古代和近代中国的人口迁徙的特点、影响、变化、认识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古代和近代人口迁徙,与当时自然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联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某次战争中首次出现了蒸汽船、爆破弹、来复枪、电报、天气预报、战地医院、铁路补给等现代化军事装备。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

A. 克里米亚战争

B. 普法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查看答案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

A.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

B. 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

C. 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

D.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经济理论上争论的焦点是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苏联产生这一争论的背景是(    )

A. 市场经济的理论得到认可    B. 计划经济理论被否定

C. 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模式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显露

 

查看答案

20世纪 50年代苏联卫星上天,空间技术领先一步,美国感到恐慌。通过调查反省,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空间技术落后的本质原因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一时间美国舆论哗然,要求这个国家必须改革它对教育的想法——从幼儿园开始彻底重来。这反映

A. 苏联取得了霸主地位    B. 美苏冷战及相互对峙

C. 美国教育非常的落后    D. 苏联的科技领先世界

 

查看答案

苏联曾发出强硬警告:在伦敦和巴黎会议上制定的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和把一个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拉入军事联盟的计划,只会使欧洲局势复杂化。这些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欧洲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如果爱好和平的欧洲各国人民迫不得已而采取保障他们的安全的新措施,那将是十分自然的。这一新措施是指(    )

A.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    B. 签订《华沙条约》

C.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 柏林墙的修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