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公元前323年,魏国将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运动,即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并带动了中原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一事件直接
A. 否定了当时的宗法制
B. 开始确立君主制
C. 破坏了当时的分封制
D. 动摇了王位世袭制
据相关资料考证,西周时期天子都城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边长1.7公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周天子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集权体制
B.城市边长的差别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C.都城规模的大小反映出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别
D.都城的建制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下图为“许”姓图腾,“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与许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礼乐制
D. 行省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政策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国家的财政经济工作不再统一起来,势必加剧市场无政府状态,国家就不可能灵活地调动国家所掌握的现金和物资,不能保证对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社会主义商业在商品零售额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长,而私营商业则逐年下降。1955年冬,由于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割断了资本主义同农村的经济联系,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到1956年底私营工商业全部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90年代初)》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发展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而这套制度又由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作用,又在不付出相应成本的同时,兼具了西方制度的优点。当然任何制度都需要时时演变,相对而言,以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相对于更擅长抽象思辨的西方来讲,更有光明的未来。
——摘自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制度”的表现。分析“实用理性为传统的中国更有光明的未来”的含义。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一)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二)互不侵犯、(三)互不干涉内政、(四)平等互惠、(五)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 (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 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有何新发展。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