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汲取前代兴亡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但都很难改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

孔子说“过犹不及”,在汲取前人教训时尤其如此。

请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例,举例论证。

(要求:案例合理,论证有力,不少于两个案例。)

 

例一:汉初的郡国并存制度。汉初统治者认为秦朝二世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单单实行郡县制,而没有分封功臣/子弟,所以汉高祖汲取周秦两朝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封国多次叛乱。 例二:宋初过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军事上,统治者汲取唐末五代以来地方割据、武将专权的教训,采取重文轻武、更戍法,将兵分离制度,有效防止了武将专权,但导致军队羸弱,外战无力的恶果。政治上,增设机构,一职多官,弱化地方,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也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积贫积弱的局面。 例三:明初过分加强君主专制。明初,统治者汲取元朝宰相专权的教训,废丞相制度,权力分散至六部,虽加强了皇权,也加重了皇帝负担。后设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又以宦官监督制约内阁和百宫。虽然稳固了皇权,但造成宦官专权,政局黑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据材料,可知本题的切入点在于“前朝教训”,以此展开思考历史上主要王朝的政治弊端;又有“过犹不及”,引导思考新王朝过于“反动”的新政策。学生大致可以联想到汉朝初年的“郡国并存”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宋初过分加强中央集权和重文抑武导致地方积贫积弱;明初废相设特务组织导致政治黑暗等事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政治治理是门大艺术,古往今来的政府都在探寻更高效、更合理治理模式。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查看答案

“社会主义”一词在马克思以前就已出现,近代以来比较有影响力的社会主义流派有三支:科学社会主义克思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改良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纳粹主义。20世纪初,他们分别在俄国、英国、德国得到了实践,这反映了当时

A.无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各国广泛出现

B.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危机

C.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

D.国际工人运动正走向联合

 

查看答案

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说明

A.两党都支持国家统一

B.国民党是台独的主要力量之一

C.“一个中国”原则是国共两党的主要分歧

D.国共两党矛盾不可调和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重新提出中间地带理论,认为帝国主义之间互相争夺殖民地,他们假借跟我们的矛盾来掩盖他们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调整对外关系的政策。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当时中国

A.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积极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主动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查看答案

唐朝在西北边疆设羁縻府州,元明在西南地区采用土司制度,延至清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便形成了“苗疆、回疆、蒙古、西藏”几大自治区域。新中国成立前后,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材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指导思想

B.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的成功结合

C.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