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社会转型,历史进步
B. 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 政治专制,历史倒退
D. 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樊树志说:“国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口分给卿、大夫、叫“立家”。表明分封制
A. 分土分民
B. 维系亲情
C. 家国情怀
D. 贵族专权
《尚书》记载“有夏(夏朝)多罪,天命殛(ji,杀死)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这反映了夏周时期
A. 政权更替频繁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D. 世袭制度遭到废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下图是漫画《胜出》。图中台上站着两个人,汉武帝高举儒家牌子。另一人左手做出胜利的手势,这一人显然是得到了汉武帝的大力支持。台下站着一群人,个个气势汹汹,不甘失败。
(2)图中台上做出胜利手势的人是谁?台下站着的一群人应该是当时什么人群的代表?漫画反映了汉武帝时代的什么历史现象?
材料三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儒家思想在传承中不断的反思、改造和重塑,只是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通过思想家们的反思,儒家思想在宋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高三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分成了群星闪烁、分道扬镰、西学东渐三个步骤,展开探究。
群星闪烁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是知识”,他认为知识是美德的基础,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共同点。
分道扬镳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如何发展儒家思想的?
西学东渐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中国新生资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