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儒家精神比较温和,可说是反对贵族的右派;墨家较激烈,可说是左派。……惟从另一面看,右派皆积极而向前,因其比较温和,得保持乐观故。而左派常偏于消极与倒转,因其比较激烈,易限于悲观故。”以下派别中属于作者所指的“左派”的是

A. 法家

B. 道家

C. 阴阳家

D. 纵横家

 

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偏于消极与倒转”“ 易限于悲观故”可知道家思想符合这一特征,正确的选项是D项,ABC项中不带有悲观思想,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是等级秩序思想,但不乏平等思想的主张和要求,儒家在意识到人有差别的同时也主张人格的平等,这种人格平等精神主要表现在

A. “有教无类”“法不阿贵”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D.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德国外长皮洛夫在德国国会发表演讲,称:“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得到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而给自己留下天空……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把别人挤到阴影里去,但是我们也要在阳光下取得一席之地。”

——《世界近代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阿登纳考虑到,只有法德两国走出冤冤相报的历史怪圈,建立和平友好的两国关系法德以致欧洲的发展才有前途德国需要借助与法国和解以消除长久以来欧洲大家庭的恐德情绪,逐渐恢复国家主权,完成两德统。1963年1月22日联邦德国与法国在爱丽舍宫签署了《法德友好合作条约》(即《爱丽舍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德两国长达千年的敌对状态的结束,在国家制度层面达成了和解与互信有人甚至认为该条约从根本上消除了西欧国家之间的战乱祸根。法德和解与欧洲体化的紧密结合使得该条约直接推动了欧洲联合的进程。

——莫醒《化敌为友”:法德的欧洲统一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外交政策实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外交政策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摘编自何应钦《八年抗战之经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八年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

 

查看答案

阅渎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周初,周公旦鉴于商朝失德亡国,提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明德慎罚等主张,强调“明德”、“敬德”、“成德”作为施政的理论基础和以德化民的具体措施。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证,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并将这种本用关系提升到与自然现象“昏晓阳秋”一样永恒而不变。明太祖在《大明律》成时,特别宣誓臣民“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据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恩主诈骗被保护人的,应宣誓充作‘牺牲’,奉献于神”。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处死以祭谷神。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不发达的状况深刻地影响了古罗马刑法中公犯与私犯的规定,以至造成两者的失衡。

——据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评价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的法律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法律传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中国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汉书·左雄传》有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而取士的标准史称“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汉武帝时规定:“自今郡国率二十万口,岁举孝廉一人,四十万二人,六十万三人,八十万四人,百万五人,百二十万六人。不满二十万二岁一人,不满十万三岁一人。”汉和帝对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举才员额给予了优待。规定:“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脩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 ,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陈荣香杨月坤《人才选拔应兼顾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

材料二

科举入仕,是l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无论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和实施环境上有何根本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精神是相同的……一千多年科举考试史不断证明,在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只有通过公平的考试竞争才能有效的解脱人情困扰,才能较好的选拔人才。

——摘编自《中国科举文化》

(1)根批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特征,并简析察举制的特征对现代人才选拔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极的价值取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