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说明此时的张之洞
A. 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
B. 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 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
D. 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推动中国近代化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A. 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 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 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从目前尚能看到的花部戏剧本,如《卖胭脂》、《打面缸》、《探亲相骂》、《借靴》等来看,明显可以看出可以看出它们与雅部剧本有着显著的区别,即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其根本原因是
A. 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
B. 民间文化的迅速繁荣
C. 清政府放宽文化控制
D. 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汉字的发明与演变经历漫长的过程,下图反映了“马”字的演进,其中篆书字体是
A.
B.
C.
D.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
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
B. 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 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D. 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