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A. 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 B. 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
C. 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D. 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据《马首农言》记载,明代山西寿阳“邑之棉花,买自(河北)栾城,统计一邑,每年不过用数千驼。今岁虽云薄收,而旧日之积蓄尚有数千驼,亦足资一年之用”。这说明当时
A. 区域经济存在互补
B. 政府大力推广植棉
C. 河北成为产棉中心
D. 北方棉纺织业发达
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唐初三省制下本无“中书门下”一职,“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才在置政事堂后设立中书门下一职。由此可知,“中书门下”的出现
A. 进一步加强了皇权专制
B. 奠定了唐代多相制基础
C. 破坏了三省决策的机制
D. 调和了中枢机构的矛盾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见(现)郡国多不便县官作盐铁,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这说明盐铁官营
A. 导致了手工业技术的落后 B. 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C. 破坏了商品经济竞争机制 D. 体现了国家的重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