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的》,双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

1937821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的》,双方“约定不得单独或联合其他一国或多数国对于彼此为任何侵略”。此条约的签订

A. 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抗战处境    B. 打破了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

C. 表明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决心    D. 是民族统一战线推动的结果

 

A 【解析】材料中条约的内容是中苏约定不互相为敌国,这有利于中国专为集中精力对付日本,故A正确;美国对华的优势地位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民政府抗日的决心,故C错误;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是1937年9月之后,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1921年和1936年中国部分机制品产量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图中的信息可说明

A. 国民经济比例趋向了平衡    B. 国家重点发展了民生经济

C. 重工业经济有了较大提高    D. 中国工业近代化有所发展

 

查看答案

1927年夏,全国工会会员达280万人,农民协会会员900余万人。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各地当组织领导建立了一批工人武装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这表明

A. 北伐战争的兵源准备充分    B. 国共武装斗争将全面展开

C. 有了创建新型军队的条件    D. 工农武装割据具有可行性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

A. 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B. 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 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 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查看答案

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上海地区用兵。这反映出日本

A. 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    B. 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

C. 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    D. 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

 

查看答案

据《江湾里志》记载:“自上海辟为租借地后,……农民以应供求起见,有舍棉,稻而改艺(种植蔬菜)者, 功虽倍,……获利倍蓰,本乡之东南部大郡都如是。”这说明当地

A. 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 城市规模日益扩大

C. 棉纺织业出现衰落    D. 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