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 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 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 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 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仁者无敌
D.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
A. 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 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 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 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出自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陆九渊
D. 王阳明
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 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 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 实行八股取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