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以前的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升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的转移
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夫子之道,毫无保留地选择了法家之道。这主要是因为法家之道在当时
A.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
B. 强调君主应以法治国
C. 迎合了大一统历史趋势
D. 为君主提供治国之道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荀子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首先必须重视“礼”的教育;而仅依靠“礼”还是治理不好国家的,还需搞好“法治”。这表明荀子
A. 在儒学基础上开创法家学派
B. 融合其他学派思想以完善儒学
C. 已摈弃早期儒家的德治思想
D. 极大地提升了儒学的社会地位
道家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认为人负有“仁民爱物”、善待自然的伦理义务。这些观念
A. 专注于保护生态环境
B. 属于农耕经济的产物
C. 受到天人感应说影响
D. 强化了神权政治体制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 为政以德
B. 严刑峻法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