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 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 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