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
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 格物致知
B. 发明本心
C. 知行合一
D. 致良知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A. 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 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 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伐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 老子的“无为”思想
B. 墨子的“非攻”思想
C. 荀子的“王道”思想
D. 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C.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 “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 “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 “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