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1916年7月20日,孙中山《在沪金星公司等欢送两院议员会上的演说》中提出:“我国制定宪法之初,则尚可乘机采用,且此之所谓三权者,如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固可弗论,其他二权,各国之所无者,我国昔已有之。其一为御史弹劾,即皇帝亦莫能干涉之者;其二为考试,即尽人之所崇拜者也。”下面四位同学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该设想早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即已得到完整体现”
B. “说明孙中山推崇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选官制度”
C. “可见孙中山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优越于欧美代议制”
D. “反映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飞越”
下面哪一部作品第一次将反封建旧道德的内容与新文学的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A.
B.
C.
D.
辛亥革命后,20世纪初的中国依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为此当时思想界最前沿的人士进行了深入反思。下列与此反思相关的主张是
A.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B.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C.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D. 以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此万物莫不然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提出该观点最有可能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从19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20世纪20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政治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照此说法,“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的事件应该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运动
D. 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