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孟德斯鸠因而被后人视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鼻祖。
材料二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我国史学家认为:秦朝的法律源于战国时魏国李悝的《法经》和秦国《秦律》,应该算是一部十分完备的法律。
请回答:
(1)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或主张,请结合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2)结合秦朝法律与罗马法实施的目的、结果,说明“秦朝短暂而亡”、而罗马法的“第三次征服……最为持久”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唐宋到明清时期,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员出身、来源情况对比
时期 | 两宋 | 明清 |
任官前 出身 | 50%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 | 43%的进士来自贫寒家庭 |
左边饼状图为《唐书》所载830进士出身分布比例;右表为两宋、明清官员任官前的出身情况比例
材料三: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 | 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 | 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
考试 内容 |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 | 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
——摘编于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的图表,分析科举制从唐宋到明清时期有什么发展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3)依据材料三,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指出中英考试内容的差异所反映的实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天子每过五年都要率领百官和侍从们去巡狩四方,考察地方官员的政绩和公德。夏、商、周三代除天子巡狩外,还设有“方伯”并“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监察。秦汉时期巡视制度的显著特征是分层与分部巡视相结合,职权分明,各司其职,形成了多维的行政巡视体系(中央设监察机关——御史台监察地方行政,刺史分部巡视郡级行政工作,郡以下行政工作由郡国守相、县令长、乡长逐级巡视),即刺史巡视制度,用该制度监督地方要员。隋唐仍沿袭御史台制度,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出巡地方,监察郡县,保证了中央集权的统一性。唐朝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任务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共司监察而各有侧重。在“一台三院”的体制内,各部门职责明确,互相配合。唐朝巡视制度形式多元,分工明确,制度完备,为以后朝代所效仿。明朝的巡视制度在封建专制史上是最完备的。明成祖朱棣正式确立御史巡按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立六个独立的监察机关,负责监察全国官吏,评论政务,规谏皇帝。清朝沿袭明朝,由监察御史和提刑按察使共同负责对地方进行巡视。
——摘编自王明高《国内外巡视监察制度之借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巡视制度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图1、图2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三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
(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思考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4)依据材料四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罗马法
A. 蕴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 直接奠定了资本主义的法治基础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
A. 公共事务的意识
B. 公民的义务责任
C. 公民的身份特权
D. 参政议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