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据此可以推知

A. 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B. 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 生产方式未发生质的变化

D. 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A 【解析】试题分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秦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元代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在清代终止,归纳其共性,均在于由于王朝更迭,导致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故选A。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和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都说明这些技术并没有被严格保密B错。C、D表述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书记载,宋仁宗自己曾经对臣子表示:措置(处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这表明

A理性思考影响君主施政

B.丞相制可以消除决策失误

C.宋代君主权力有所削弱

D.宋仁宗无意加强君主专制

 

查看答案

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

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

D.促进民族融合

 

查看答案

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由来已久。在清代的教育中,创建兴复的书院基本普及城乡。然而,书院高度官学化,且多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几成专课举业之地,弊端丛生,无以育才。……近代以来,上海由于地处中西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区,得风气之先,……在晚清上海书院重建和变革的过程中,从尊西趋新程度和各书院的课规来看,敬业、蕊珠两书院保持其传统仍然为专课举业之所。格致书院以西学为主,与洋务切实相关;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且这两所书院皆仿照北宋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即“经义”、“治事”两斋授学办法,类似于近代的分科教学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未及战争结束,清廷即于1901年颁布诏书,宣布“预约变法”。在众多的条陈奏议中,“江楚会奏三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会奏的三折)”最为有名,他们建议设文武学堂,省城设高等学校,府设中学校,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1901年“癸卯”学制颁布,制定了各级办学章程。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在《奏请递减科举折》中说“朝廷屡明诏以相期,天下亦知当务之为急;然起视各省,大率观望迁延,否则敷衍塞责,或因循而未立,或立矣而未备。推究其故,则曰经费不足,师范难求也;二者固然,要不足为患也。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

——王彦虎《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书院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晚清书院改制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