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徳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 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 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C. 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D. 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与文中的“维新党”的观点一致的是
A.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B.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C.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D.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以上观点最有可能出自于毛泽东的理论著作
A.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B. 《井冈山的斗争》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
A.接受”三大政策”
B.提出新三民主义
C.实现国共合作
D.领导北伐战争
“中国倡民权者以先生为首,然其实施政策,以为中国积数千年之习惯,其民智未开,骤予以权,固自不易。……盖独有所见,非徒感今上之恩而已。”这里的“先生”是
A. 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 陈独秀
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它把一个文化运动转变成一个政治运动,使得中国人的“文艺复兴”半途而废。对此解释最恰当的是
A. 五四运动遭到了北洋军阀镇压
B. 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社会各阶层
C.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
D. 五四运动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