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却努力继承孙中山先生重建国家的遗志。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用银元代替银两,与推行纸币(法币)为合法货币。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从1928年到1929年,同美、德、英、法、日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列强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陇海铁路在1934年延伸至西安,1936年粤汉铁路竣工,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工业化方面,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制造、钟表、水泥和化工制造等领域也出现颇大的进展。但是,国民政府忽视了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困苦。国民政府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年复一年的预算不平衡导致了滥发纸币,这在后来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1949年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的萌动是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但仅仅是一种萌动,无法迅速发展起来。3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实施一党专政,排斥民众参与,对民主政治打压扼杀;知识分子的讨论只是昙花一现的理论喧嚣。政府的“贫困化”也是制约这次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是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难有权威和效力。而同一时期苏联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恰恰得益于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近代化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这次现代化运动仅停留在“萌动”状态的原因。从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1)成就:成功进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实现关税自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轻工业等领域有较快发展。问题:忽视急需的农村社会改革;实行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政策。 (2)原因:维持一党专制,政府缺乏权威,脱离人民群众;官僚资本的压榨;社会动荡不安;受日本侵华的影响;脱离中国国情。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现代化的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要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 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一些轻工业……出现颇大的进展”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忽视了……农民的困苦”“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等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一党专政”“排斥民众参与”“贫困化”等和所学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指出:反全球化人士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全球化,他们是在反对某种同他们真正信念、价值观相背离的全球化,其中有对南北差距拉大、分配不均的忧虑,有对几个大国主宰世界的不平,也有对目前这个缺少意义、经济效率的日益世俗世界的不满,以及为了维护自身的狭隘民族利益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该学者的观点是

A. 反全球化追求的是另一种不同的全球化    B. 反全球化者对全球化表现出不在乎

C. 反全球化运动是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D. 全球化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

 

查看答案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主要说明当时该国钢铁企业

A. 规模迅速扩大    B.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C. 内部竞争激烈    D. 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要想称,即灵魂得到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虔诚的信仰来自崇敬上帝和对于《圣经》的心领神会;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和上帝交往,不需通过教会和教士的媒介这种主张实质上

A认为教会的权力高于国家的权力

B.否定了教皇和封建教会的权威

C.使人文主义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D.以无神论取代宗教信仰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A. 直接民主的弊端

B. 精英文化的缺失

C. 人民主权的危害

D. 城邦制度的衰落

 

查看答案

1981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国有企业分为四类:一是严格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生产的骨干企业;二是既按市场变化又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生产的企业;三是大部分产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的企业;四是大部分产品根据市场变化组织生产的企业。材料反映,当时中国

A. 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并重    B. 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尚未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    D. 非常重视资源优化配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