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 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A. 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 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教育的核心
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B.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C.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郭嵩焘(1818年-1891年)是清代第一位驻英法公使,他在位时不仅积极研究西方政体,而且敢于肯定其优点。然而其主张却不容于当世,还背上了“汉奸”的骂名。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列强侵华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B.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艰难曲折
C. 西方政治体制不符合中国国情 D. 中西隔绝影响了国人的认识
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A. 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 B. 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
C. 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 D. 迎合当时“制洋器”的需要
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
A. 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
B. 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
C. 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
D. 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