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A.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1979年1月,一封关于香港厂商要求回广州开设工厂的来信摘报送到了邓小平同志的办公室,邓小平读后当即表示:这种事,我看广东可以放手干。“放手干”的第一步是
A. 设立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 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 “一五”计划实施 B. “大跃进”运动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 工业化基本实现
“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包括
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
③中国首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④政府实行了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下图是英国对华输出总值走势图,此图说明了
A. 五口通商促进英国对华贸易发展迅速
B. 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 自然经济的强势存在使英国对华贸易徘徊不前
D. 英国对华输出的商品不适应中国市场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