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仁政学说
C. 性善论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慧能(638~713年),世称禅宗六祖,生于岭南,三岁丧父,家境贫寒,靠上山打柴做零工维持生计。虽不识字,但悟性极高,听人诵读《金刚经》,便欲北上寻求佛法。历经千辛万苦终求法于黄梅五祖道场。所做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得五祖赞许,遂为法门的衣钵传人。
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人人皆有,不须外求,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顿悟成佛,创顿悟禅;主张不打坐,无须累世苦修,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佛法,创生活禅;主张众生皆是佛,平常心即是佛。主张不读经,不立文字,摒除繁琐的宗教仪式。
自唐朝到宋朝,慧能多次被皇帝赐予称号,其思想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影响下,禅宗很快在大江南北盛传开来,信徒众多,形成“一花五叶”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六祖慧能》
(1)根据材料,概括慧能禅师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慧能禅师思想的成因及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据《阳明年谱》中记载,王阳明临死之际开目视日:“我去矣!”积泣下,问“何遗言?”先生微晒(微笑)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如此回答是因为他
A.追求心灵的满足
B.回归了道家的洒脱
C.遵守佛教的因果
D.认为真知出于内心
宋代很多名儒乡士纷纷建立书院,其教育宗旨是指导学生做人治事,教学内容上则兼有五经与史学诗文。造成书院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 公立教育系统朽坏
B. 新的思想体系兴起
C. 经世致用成为潮流
D. 科举内容发生变化
在儒学发展史上,西汉武帝时期《诗经》、《尚书》等五经成为国家的教科书,后来《论语》、《孟子》等四书的地位不断提高,儒学教育经历了由“五经时代”向“四书时代”的转变,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 宗法制度逐步瓦解
B. 儒学糅合诸子学说
C. 科举制度创立发展
D. 程朱理学日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