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西汉著作《五行五事》中说,如果君王不知礼节,树木就长不直,并且夏天常有暴风;如果君王言不守信,反复无常,秋天霹雳天气就特别多;如果君王不听劝谏,刚愎自用,春夏季节将暴雨成灾。这些思想
A. 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B. 有利于规范君主的行为
C. 完善了儒学的思想体系
D. 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有一种学说,主张“信奉者应抛弃志向,避开荣誉和责任,在沉思冥想中回归大自然。理想的臣民有粗大的骨骼、强壮的肌肉和空空如也的脑袋;而理想的统治者则是‘清心寡欲地治理人民’”。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 黄帝
B. 秦始皇
C. 孔子
D. 老子
下图为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不需要改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明太祖朱元璋对《孟子》特别反感,认为孟子有些话“非臣子所言”“使此老在今,宁得免乎?”这主要是针对孟子所主张的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仁政学说
C. 性善论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B.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D. 封建制度逐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