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人欣喜若狂,“我们这次要为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需要效劳了”。 然而,“假想市场的美景冲昏了商人的头脑,使他们看不见障碍”。英国人之所以估计过于乐观,主要是因为
A. 受到过去的殖民“经验”的蒙蔽
B. 忽视了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力量
C. 忽视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决心
D. 认为中国人乐意接受他们的效劳
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明清时期政府改变传统做法,不仅认可这些习俗,而且还在全国范围推广。这反映出
A. 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B. 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 朝廷乘机宣传忠君思想
D. 江南地区的社会影响力上升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代理学
A. 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B.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C. 主张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A. 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 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C. 等级观念的淡化 D. 理学思想的影响
有学者评论认不,“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
A. 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
B. 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
C. 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
D. 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汉武帝时重用酷吏,对称霸一方、妨碍政令统一的地方豪强进行打击,下令把他们迁往关中,就近监视,以达到“内实京师,外销奸滑”“不诛而害除”的目的。汉武帝的这一措施旨在
A. 为地方百姓除害 B. 削弱封国权力
C. 充实京师的实力 D. 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