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  (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1)特点:于成龙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 (2)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即可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勤政爱民,推行仁政;刚正不阿,秉公办事;清正廉洁,百姓爱戴;注重教育。 (2)据材料二“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市民文化的普及;勤政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影响;清朝文学艺术多样化的塑造与宣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七七事变之前,蒋介石分析日军兵力分布,已认定日军开战后必首先以华北为进攻重点,而我方应“以战术补武器之不足,以战略弥武力之缺点”,在上海“先发制敌”,以牵制和分散日军在华北之攻势,又保证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京、上海等地之安全,且“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号召将士“固守阵地,坚忍不退”。但在日军的重武器绝对优势之下,中国军队伤亡惨重。而且,上海是河网地带,又无山势倚仗,对中国军队作战极为不利,但机械化的日军却自陈“无碍用兵作战”,多重因素之下,终致上海、南京先后沦落。不过,《泰晤士报》等外国媒体亦盛赞“十周之英勇抵抗”“为历史上最光荣之一页”。

——改编自余子道《蒋介石与淞沪会战》等

(1)根据材料,分析蒋介石筹划淞沪会战的目的。

(2)根据材料,指出淞沪会战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分析淞沪会战对中国抗战有何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代沿袭唐的监察机制,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之一,与谏院构成中央行政监察机构,合称为台谏系统……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的职责范围有严格的区别,到了宋代,谏官的谏诤对象扩大至包括皇帝、宰相、文武百官等,二者事权退浙呈现出相互渗透的倾向,御史兼有言谏之任,允许谏官弹劫百官,使得宋代苴察权独立而强大……宋代君王主张不罪言者,优叙轻责,使谏官能够保持正义,防范权巨,规正过失,促进了宋代皇帝纳谏、士大夫敢谏的良好政治风气的形成。在选用标准方面,司马光对选择台谏官提出三条标准: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宋代通过三个层级来对台谏官实施监考,第一层级为君主亲自通过诏令、月课等方式的监控,第二层级为中枢行政部门等中央行政机构的监督,如尚书省可以弹奏御史的失职,主持考绩台谏官,第三层级则主要通过台谏官之间的互劾互监实现对台谏系统的全面控制,形成完善的双向互察机制,实现奖惩分明。

——王洁《宋代台谏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监察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

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稣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该书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莆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帝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奏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提来一个主题,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对这一主题进行解读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废止了部分肉刑,反映了司法的进步。

——据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是一个法治传统悠久的国家……中世纪的英国,国王和贵族之间维系着一种双向契约关系。中世纪后期,英王不断加强王权,危害到贵族们的封建权益。13世纪初,贵族集团发起了反对英王约翰的武装起义,并迫使英王签署《大宪章》。《大宪章》共63条条款,部分如下:第12、14条:除传统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必须经“全国公意许可”,为取得全国公意许可,需召开大会议;第30条:未经自由民同意,任何郡长或执行吏都不得擅取其车马作为运输之用;第61条:贵族须推选出25位代表,监督《大宪章》的落实;第63条:教会应享有自由,英国臣民及其子孙后代充分而全然享受《大宪章》所述各项自由、权利与特权。

--据程汉大《<大宪章>与英国宪法的起源》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法律和英国《大宪章》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13)

 

查看答案

恩格斯说:“俾斯麦在经济方面是很乐意迎合资产阶级的,甚至在讨论议会的权限问题时,他所显示的也不过是带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德意志帝国宪法”中最能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A. 皇帝是德国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 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选举产生

C. 议会通过的法案由皇帝批准生效    D. 德意志其他各邦保留自治的权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