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共同的战斗也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1947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后来被称为“多米诺理论”(一个国家倒向共产主义,将在周边国家产生“多米诺”效应)。它主导并困扰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达整整一代人。
——摘编自约翰·W •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三 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題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起因。
(2)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并概括美国为防止“烂苹果理论”在亚洲的扩散而采取的实践活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冷战仍在继续”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代议制民主的产生和逐渐完善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巨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雅典,民主始终与排他性的社会结构唇齿相依;公民相对于非公民,无异于一个高贵的特权等级。在18世纪的美国,“人民”已变得复杂、多样而碎化,根本不存在一个族裔一致、信仰一致、利益一致和行动一致的“人民”。虽然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因种族、性别、财产、信仰和年龄等方面的缘故,被排除在政治社会之外,但公民的人数、分布和构成,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直接行使权力的要求。
——摘编自李剑鸣《“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
材料二 政府“联邦”结构和“平衡制约”制度的设置是为了使国家不致出现美国人所谓来源于英格兰的那种专制。该制度同样也使政府可以避免另一种同样有害的专制,即人民专制。自耕农对“民众暴乱”“过度民主”的恐惧不亚于对单一暴君的恐惧。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员、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的特征。与雅典相比,18世纪美国“人民”群体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由此对“人民”行使权力带来的困难。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既满足“人民”行使权力的要求,又避免“人民专制”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1850年雨果在悼念某位作家时说:“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一部了不起的题作‘历史’的书。”“他”的这部书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百年孤独》 D. 《约翰﹒克里斯多夫》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政治 B. 文化传统 C. 人口密度 D. 地理环境
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 阶段 | 思想理路 | 思想内容 |
清末民初 | 萌芽 | 屈辱中觉醒 |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
抗战时期 | 成长 | 救亡中勃发 |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
新中国时期 | 升华 | 奋进中超越 |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 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 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具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下列对该《宣言》理解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A. 主张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B. 有助于推动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
C.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D. 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作了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