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淸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
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 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B. 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 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D. 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1906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
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