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表所示
时期 | 京杭运河(北京——杭州)变迁 |
春秋战国 | 开凿邗沟、鸿沟,是京杭大运河中开凿最早的一段。 |
隋朝 | 将各段古运河加以疏浚、扩展,并相互沟通,形成以洛阳为中心,联系南北方的“大运河”。 |
元朝 | 会通河开通后,漕船往往有上千艘连接而行,年运粮量常达三、四百万石,沿河一些城镇码头兴起。通惠河竣工后,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在北京积水潭附近曾出现“舶舫蔽水”、盛况空前的繁荣景象。 |
明清时期 | 黄河改道,河运日益困难。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运输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 |
材料二英国的运河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18世纪中后期,英国运河兴起,当铁路、公路运输还远没有那么发达时,英国的运河承担着运送钢铁、煤炭的重任,运河网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英格兰中部,特别是伯明翰和曼彻斯特一带,而通过泰晤士河,运河也把伦敦和这些城市连在了一起。在威尔士的北部和南部,苏格兰低地也有一些人工开凿的运河。整个英国的运河网加起来达到3000公里长。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是英国运河从繁荣到衰落的主要时期。……与铁路的规格统一相比,标准不一的运河竞争力处于下风。工业革命对英国运河的发展是把双刃剑。
﹣﹣摘编自《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英国运河的兴衰》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杭大运河变迁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发展的相同点,分析英国运河衰落的原因。
图为1912年2月11日《神州日报》发表的漫画《但闻人语声》,该漫画描绘的是有人听见从遥远的紫禁城传出了“逊位”的育音。据此可知
A. 辛亥革命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革命党人期盼结束封建帝制
C. 在农村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
D. 报刊舆论高度关注热点新闻
《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除了控制沿岸港口外,还控制了一些大的内河航道,他们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的1500哩长的、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巡逻。”该现象发生在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天津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 领事裁判权
C. 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 片面最惠国待遇
淸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
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勇教授在《近代史的几个问题》说道:“贸易失衡是贸易交往中常见现象,消除失衡,重建平衡,原本就是政府的责任。可惜的是,大清帝国的乾隆帝、嘉庆帝不明此理,而英国人也缺少足够的耐心。”根据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B. 天朝上国的心态是导致大清皇帝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
C. 英国曾经为和平解决贸易失衡问题作出努力
D.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对英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