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指出:“当时中国并非—个近代化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该学者旨在说明
A. 中国不具备近代化的客观条件
B. 中体西用完全脱离了中国实际
C. 政治体制改革是近代化的前提
D. 洋务运动失败具有内在必然性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B. 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C. 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D. 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1932年以前,在进口货物总值中,大米居于第四位,而1933、1935年,大米上升到第一位,棉花、小麦进口也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国共内战导致农业衰退
B. 政府在关税主权的不作为
C. 民族工业发展较为滞后
D. 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代,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
A.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 B.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
C. 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 D. 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
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洋务派的主张及做法( )
A. 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
B. 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C. 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
D. 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