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
“(剌史)以六条问亊,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刺史的设置
A. 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B.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 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D. 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而分封制在西汉和明初却一再出现。对这一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当时具备其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
B. 分封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C. 分封制受到封建君主的极力推崇
D. 制度对历史影响的惯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是大家庭制度,这个大家庭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那人愈多愈好,人多好做事。所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这是中国的长处,中国社会的优点,自古以来就过社会团体生活,团体生活要照顾别人,因此中国人心量也就大。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是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家庭支持你,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持者。你在外面所赚的,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这个力量愈来愈大,你在外面办事愈来愈好。
——摘编自《古代中国的大家庭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初,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局限于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工作,甚至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父母子女、夫妇之间的工作随着职业、地点而不同,毋须透过大家庭带来生产力,因此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
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较易变得淡薄,导致夫妇的关系较难长久地发展,离婚个案增多,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亦变得较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亦趋于频繁。在这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渐为个人为本的观念所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冲击传统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据李永芳(《改革开放30年中国家庭文化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7年,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把“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印度的丝绸贸易的西域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了这个概念。此后,德国历史学家阿尔巴特·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的含义延伸到从中国通向遥远西方的道路。丝绸之路以西汉张骞通西域为开端,他采用的东西交通路线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完全开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和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两条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在宋代大多数时期内都被西夏、吐蕃所阻隔,无复汉唐盛象,海上贸易的重心地位日益巩固。元朝时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重新繁荣起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代虽然有过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而,这七次远航的舰队,并没有在世界大洋航道开拓的历史上留下长远的影响。永乐之后,中国的海疆时开时闭。北方修筑了今天被称为“万里长城”的边墙。从山海关到今天的厦门,许多地方都在海岸上建筑边墙。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它开拓了无限生机,也引发了这么多罪行。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两种远航的结果及其原因。
1879年,李鸿章奏请修建一条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廷不准。为此,李鸿章想出一个办法,在奏折里特别声明只修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同意。这一过程体现了( )
A. 统治集团的愚昧无知
B. 民族工业的艰难起步
C. 近代化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D. 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