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梭伦上台前,雅典全邦分成不同派别。山区的人多主张采行极端民主制;平原地区的人多主张极端寡头制;海滨的人多主张“中间性的混合制”。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
A. 平民与贵族的政治对立不可调和
B. 工商业者的政治要求最为激进
C. 公民的经济生活影响政治意愿
D. 公民的政治诉求未能充分表达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
A. 家国同构观念
B. 孝敬父母
C. 中央集权意识
D. 安土重迁理念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中国古代注重设立管理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机构。隋唐时期设虞部负责专门管理山林事务,其政令执行的程序是
A. 中书省-礼部-虞部 B. 门下省-刑部-虞部
C. 枢密院-户部-虞部 D. 尚书省-工部-虞部
下表为官方统计的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部分时期官民之比信息。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时期 | 西汉 | 唐高宗时 | 元成宗时 | 清康熙前期 |
全国人口(丁) | 5959万 | 5238万 | 5816万 | 2459万 |
官员 | 7500人 | 13465人 | 22500人 | 27000人 |
官民之比 | 1:7945 | 1:3927 | 1:2613 | 1:911 |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
B. 官员的增加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C. 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不阿权贵,却可以“为知己者死”。后来,独立人格在士大夫身上渐失,他们依傍古人,拘泥经典,热衷仕途,委身皇权。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儒家思想正统化 B. 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专制制度的加强 D. 科举制度的僵化